@紀念
解放初期,張家口是察哈爾省的省會。那時不論大小干部都實行供給制,國家對縣團級以上的干部子女,免費進行培養,于是就產生了察哈爾省干部子女小學(地方縣級不包括,部隊團級包括)。學校在張家口市區,因為我的父親是團級干部和革命烈士,所以在1951年,我和弟弟被母親的工作單位,宣化縣政府送到了該校學習。我的同學里,有時任省委書記楊耕田的兩個女兒;有時任省委宣傳部長胡開明的三個兒子;還有時任張家口市公安局長葛啟的兒子(后任張地委書記)……。學校從一年級到六年級100余人不到200人,全部住宿,管吃、管穿、管學習用品。除了校長和老師,學校還雇用了一些工友,來照顧我們的生活。在學習上我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,在生活上我們受到了無微不致的關懷和照顧,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,我們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我的老師和同學們
入學后我上四年級,弟弟上二年級,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,我經歷了兩任校長,一次校址搬遷。我們學校最早在西豁子賜兒山腳下,到了張家口市的最西邊。我們的教室和宿舍,是灰色帶走廊的磚瓦平房,老師們辦公的地方,是一幢半圓形半方型的小二層樓,這些建筑在當時已經是夠檔次的了。學校里的伙食不錯,基本上都是細糧,經常有肉吃,有時還配發一些水果。我們的服裝也比較時尚,尤其是夏裝,完全是模仿蘇聯的;冬天穿的棉鞋,也是松軟、保溫的狗皮里子的。
我們的第一任校長叫韓魯,是位女士。她短頭,身穿灰色的列寧服(當時女干部統一的著裝)。記得在校長室經常端著個小茶壺飲水,滿口冀中一帶方言,和善親切,平易近人;第二任校長叫張振義,是個男的。他頭帶解放帽,衣著半舊的中山裝,課余時間,他經常手持一根木棍和學生們一起玩耍,常用濃重的保定一帶口音向學生講話,和學生們的關系很融洽。兩位校長都來自老根據地,身上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老八路作風。
那時我最喜歡的課程是歷史和地理,教史地課的是一位戴眼鏡的姓王的女老師,她是張北人,說的卻是流利的普通話。她傳授的知識,激發起了我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,我感到十分自豪。還有一位姓馮的女老師,我印象頗深,她多才多藝,不但能教音樂舞蹈,還能教體育,她性格開朗,京味京腔,給了我這個小“北京侉”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。
我的同學們,都是省里市里的中高級干部子女,他們多數是從農村老家,來到張家口不久的。在新中國建立之前,他們的父輩為了人民的利益,出生入死浴血奮戰,生活不穩定,無暇顧及到子女。新中國成立后,他們把子女接到了自己的身邊生活??瓷先ミ@些同學都是土里土氣的,有操著保定、石家莊一帶的口音的,許多人年齡偏大,小學一畢業,就到了可以就業當兵的年齡了。他們樸實善良,學習刻苦,我這個油腔滑調的北京小孩,愛模仿他們的講話,來取笑他們,他們中的多數人,一笑置之。也有個別脾氣欠佳,力量比我大的,就要給上我幾拳,教訓我一下。當時的張家口尚無公交汽車,每逢周六下午,不管家有多遠,他們都徒步回家,從來不讓父母派車來接。有兩次,有個別首長派汽車來接子女回家,一些同學來到車前起哄,以此來發泄對這些特權的不滿。
那個年月,領導干部們嚴于律已,不以自己的權力為子女謀利。有位郭姓的同學,其父是廳級干部,他畢業后考初中分數不夠,未被錄取,就業當了一名交警(那時不同于今天,交警無任何特權而言)。還有一位姓王的同學,畢業后考張家口的初中落榜,不久到宣化找我,說要考宣化師范,也是無果而終。以上的事例充分地說明了,那時黨風純正,分數面前人人平等。
我眼中的大領導
我們在學校里,除了上課學習,有時也要由學校組織,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。如省里、市里開運動會時,抽調一些同學去參加開幕式,檢閱時站在運動員隊伍的前面,放飛和平鴿;開勞模會時,選派一些同學去,登上主席臺向首長和勞模獻花。
1951年底,察哈爾省在省委大禮堂(后來叫張家口賓館)開勞模表彰大會,委派我校出20余名學生,在大會上獻花,我有幸被選中。會議開始以后,主席臺上站了許多人,站在中間指指點點的,是一位穿著干部服,舉止很沉穩的中年人。他的兩邊站立著省屬各地的勞模們,他們的身上披紅掛彩,個個容光煥發。一些人穿著藍色工作服,還有些人穿著白板光面的老羊皮襖,下身是帶綁腿的棉褲。當會議的主持人宣布:“請少年兒童向首長和勞模們獻花!”我們就在陣陣的樂曲聲中,手執一束束的鮮花,列隊登上了主席臺。按排列的順序,我恰好站在了那位穿著干部服,居中間位置的長者面前。我雖然弄不清他的職位,但從他的舉止風度,所站的位置,推測他一定是位大干部,我變得有些拘束,緊張,不知所措,但看到他那慈祥的笑容,鼓勵我的眼神,我開始變得自然、從容,立即舉手向他敬了個少先隊的禮,接著把鮮花獻給他。
回學校的路上,一位同學笑著問我:“你知道你給獻花的那個人是誰嗎?”我茫然地說:“不知道”,這位同學接著說:“他是省委書記楊耕田呀!”我知道后非常興奮,能向本省的最高領導獻花,我感到十分自豪!
省委書記楊耕田有兩個女兒在我校讀書,他的大女兒比我高一級,對我們這些小弟弟,小妹妹呵護有加,我們都以“楊大姐”親切稱呼她,敬重她。楊書記的小女兒叫楊小白,我上六年級時她才上一年級,聰明又掏氣,心地善良。在她們的身上,決沒有高干子女們的驕嬌二氣,她們的人緣口碑很不錯。
在省里的領導里,常光顧我校的,是胡開明同志,他時任省委宣傳部長,胡開明同志個子不算高,白白凈凈,文質彬彬,解放帽的帽沿,總是壓在腦門子的上面,說話一半是普通話,一半是南方音。
胡開明同志的愛人常陪著他來學校,聽說她是教育部門的一位領導,她個子比胡開明還要高,也是一表人材,南方口音更重一些。他們二人的面部表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,胡開明同志總是笑呵呵的,而她卻是一本正經,嚴肅得很,我從來就沒見她笑過。她來了以后,先到食堂檢查一下飯菜如何?又要到學生宿舍看看被褥干凈否?冬天屋子暖和不暖和?有一次大概是發現了校方有些服務不到位,就把校長叫來,當著我們幾個學生的面兒,狠狠地批評校長。
胡開明夫婦來學校以后,雖然態度,表現方式大不相同,但出發點是一致的,都是關心我們這些兒童能否健康、快樂地成長,我們十分敬重,熱愛他們!至今想念他們!胡開明同志的三個兒子都在我校學習,他們是胡戰生、胡建生、胡勝生。老三胡勝生最優秀,一年級時就是大班長,聽說他后來考上了清華大學。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